PWA能否真正取代原生App?离全面普及还有多远?

PWA不仅让Web应用与原生应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,更在用户体验上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。当传统应用与便捷的小程序争夺市场,PWA的崛起不禁让人思考:这股新势力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移动生活?

Progressive Web Apps,简称PWA,由Google在2015年启动的项目,旨在通过操作系统层面的支持,使Web页面具备近似原生应用的体验。2017年,微软宣布在Windows 10的RS4更新中全面拥抱PWA,并计划在自家应用商店推出更多精选PWA应用,这一举措使得PWA技术备受瞩目。

相较于国内流行的“小程序”,PWA提供的体验更为贴近本地应用。它免去了下载安装的繁琐,减轻了内存负担,且无需担心更新问题,实际使用中流畅度与效率均有上佳表现。Android系统已为PWA提供桌面图标、推送通知和本地文件系统支持,使得PWA在体验上几乎与原生应用无异,尽管用户在使用时仍需通过浏览器界面。

微软正试图模糊这一界限,在最新内测版的Windows中,Edge浏览器不再仅限于网页浏览,而是融合了本地生产力应用、PWA和插件。打开Edge,用户可以即时搜索Office应用、直接启动PWA应用,或浏览传统网页,所有功能都以标签页形式集成在一个浏览器中。

Google在Android系统中积极推广PWA,可视为其推动ChromeOS与移动端融合的尝试。而苹果在应用商店收益丰厚的背景下,对此技术保持沉默,甚至可能持排斥态度。

PWA的最大亮点在于其低成本,一次开发即可适用于所有平台。然而,仍有部分企业如Facebook、微信、支付宝等,坚持自建标准,推出各类“用完即走”的轻应用。这些轻应用虽不及PWA具有革新意义,却令手机厂商感到威胁,因为这可能剥夺他们的分发权和破坏应用商店的账户体系。

近日小米、OV等九大手机厂商联合发起“快应用”项目,而非PWA,小程序的成功在于其应用场景的拓展,而非取代现有应用。它在既有生态上拓展新的功能,这比PWA的尝试更符合市场规律。

对于没有自主操作系统的厂商来说,当前形势严峻。一方面微软和Google试图重新制定规则,可能削弱厂商的分发权;另一方面小程序的边界探索也在逐步侵占现有市场。

作为消费者,我们更希望PWA能成为主流,在传统应用与小程序之间,许多应用只是偶尔使用的工具。如果能在网页上完成,无疑能减轻设备使用的负担,避免为额外内存付费。目前国内外多家知名应用已推出PWA版本,是时候为手机减负了。

Telegram在推出PWA版本之后,用户增长速度飙升了175%,用户留存率也提升了50%。该应用的用户群每年增长40%,用户会话中的互动次数增加了50%。

星巴克于2017年推出了PWA,使用户即使在离线状态下也能查看菜单并下单,这一举措使得其日活跃用户数量翻倍,同时订单的多样性也增加了23%。

兰蔻品牌自从引入PWA技术以来,实现了显著的业绩提升,其转化率增长了17%,iOS设备上的用户会话数量激增53%,而整体用户会话数量也实现了50%的增长。

2017年,Twitter推出了Twitter Lite PWA,旨在改善移动用户的浏览体验,尤其是那些经常遇到网络不稳定情况的用户。这一战略使得用户在每次会话中浏览的页面数量增加了65%,推文的互动次数增加了75%,退出率降低了20%,并且应用占用的内存空间减少了97%。

这些案例展示了PWA技术如何为不同行业的品牌带来显著的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的提升。通过优化网络性能和提供类似原生应用的功能,PWA正在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WebApp中文站-PWA平台 » PWA能否真正取代原生App?离全面普及还有多远?

评论